白目書生龐統
《三國志》評價很高,但有時看裡面幾篇傳記又覺得,不知作者想表達什麼,〈龐統傳〉就是如此。
〈龐統傳〉一開始講,龐統是個喜歡大力稱讚別人的人,甚至還講過一個名論「目前正逢亂世,你大力稱讚別人的品德,就算有一半是假,也能砥礪對方,剩下真的一半,也是有起作用,這種宣傳還可以產生教化人心的效果,何樂不為。」
感覺上是挺與人為善的囉?文章裡接著講,龐統幫扶周瑜靈柩到東吳,很多才子慕名拜訪,臨別前他點評幾個送行的才子:「陸勣你就是匹劣馬,但跑很快。顧劭你就是匹笨牛,卻能負重致遠。你全琮樂善好施,重視名聲,但智力一般,也算這地方的優秀人才啦。」
這種說話方式,差不多就是在講「你就是個廢柴,幸好還有個小優點,在你們這種鳥地方,大概也算得上是個人才吧,哈哈。」龐統這樣講話竟然能活著走出東吳沒被砍死?你要稱讚人就直接說優點就好,不然就是先講優點然後指出個小過失,哪是先貶低一番然後再說個小優點?這怎麼會是與人為善的作法呢?
劉備入蜀攻佔益州是人生重大轉捩點,當時,劉備採納龐統建議,趁楊懷、高沛送行時斬殺二將,又打下培城。雖然劉璋還沒投降,劉備卻大設宴席,飲酒作樂,大抵他決意要違背過去的原則,成為一個自私利己打江山的軍閥,一邊有點悲傷,畢竟是要跟過去幾十年的人生告別,承認自己堅持近30年的仁義之道果然毫無意義,於是喝得大醉,一邊是改換方針後即將面對新生活、新境界的興奮喜悅,於是對龐統說:「今天的聚會真是開心啊!」
龐統大抵沒有理解到劉備心理的這些糾結,又覺得「都還沒打下劉璋,現在是在爽三小?又難免懷疑自己建議劉備奪人之國在道義上可能說不過去。」竟白目冷回:「要攻佔別人的國土卻覺得很開心,這哪算仁義之師?」
劉備大抵也不爽:「啃,要哥上位跟劉璋翻臉的是你,要哥違背過去原則拋下名聲的是你,現在倒很好意思跟哥講仁義?仁你老母!你之前還叫我跟劉璋會面時就殺了他奪下益州呢,還是我覺得太不仁義而拒絕你的提議,這樣的你,看我現在殺人攻城倒是心軟要跟我講仁義了?告訴你,有些事情做就做了,沒有後悔藥吃的,況且武王伐紂,也是戰前歌、戰後舞,這跟仁義又哪有關係,你看不過眼就滾!」
龐統退席後,劉備稍微清醒點就後悔了:「我內心的糾結感慨是我的事,跟龐統這三十幾歲的小伙子畢竟也無關啊。」又把龐統找回來,龐統倒是神色自若當沒事,劉備忍不住問:「所以這算誰的錯?」龐統說:「我們兩個都有錯。」劉備大笑,雙方算言歸於好。
所以說,看這幾段文字,真心覺得龐統白目,哪有陳壽說的樂於與人為善?所以陳壽一開始寫那麼一段是想表達什麼啦?
百曉貓點評:
陳壽可能是想表達「人就算推崇一個道理並努力執行,也不見得能做多好。」
〈龐統傳〉一開始講,龐統是個喜歡大力稱讚別人的人,甚至還講過一個名論「目前正逢亂世,你大力稱讚別人的品德,就算有一半是假,也能砥礪對方,剩下真的一半,也是有起作用,這種宣傳還可以產生教化人心的效果,何樂不為。」
感覺上是挺與人為善的囉?文章裡接著講,龐統幫扶周瑜靈柩到東吳,很多才子慕名拜訪,臨別前他點評幾個送行的才子:「陸勣你就是匹劣馬,但跑很快。顧劭你就是匹笨牛,卻能負重致遠。你全琮樂善好施,重視名聲,但智力一般,也算這地方的優秀人才啦。」
這種說話方式,差不多就是在講「你就是個廢柴,幸好還有個小優點,在你們這種鳥地方,大概也算得上是個人才吧,哈哈。」龐統這樣講話竟然能活著走出東吳沒被砍死?你要稱讚人就直接說優點就好,不然就是先講優點然後指出個小過失,哪是先貶低一番然後再說個小優點?這怎麼會是與人為善的作法呢?
劉備入蜀攻佔益州是人生重大轉捩點,當時,劉備採納龐統建議,趁楊懷、高沛送行時斬殺二將,又打下培城。雖然劉璋還沒投降,劉備卻大設宴席,飲酒作樂,大抵他決意要違背過去的原則,成為一個自私利己打江山的軍閥,一邊有點悲傷,畢竟是要跟過去幾十年的人生告別,承認自己堅持近30年的仁義之道果然毫無意義,於是喝得大醉,一邊是改換方針後即將面對新生活、新境界的興奮喜悅,於是對龐統說:「今天的聚會真是開心啊!」
龐統大抵沒有理解到劉備心理的這些糾結,又覺得「都還沒打下劉璋,現在是在爽三小?又難免懷疑自己建議劉備奪人之國在道義上可能說不過去。」竟白目冷回:「要攻佔別人的國土卻覺得很開心,這哪算仁義之師?」
劉備大抵也不爽:「啃,要哥上位跟劉璋翻臉的是你,要哥違背過去原則拋下名聲的是你,現在倒很好意思跟哥講仁義?仁你老母!你之前還叫我跟劉璋會面時就殺了他奪下益州呢,還是我覺得太不仁義而拒絕你的提議,這樣的你,看我現在殺人攻城倒是心軟要跟我講仁義了?告訴你,有些事情做就做了,沒有後悔藥吃的,況且武王伐紂,也是戰前歌、戰後舞,這跟仁義又哪有關係,你看不過眼就滾!」
龐統退席後,劉備稍微清醒點就後悔了:「我內心的糾結感慨是我的事,跟龐統這三十幾歲的小伙子畢竟也無關啊。」又把龐統找回來,龐統倒是神色自若當沒事,劉備忍不住問:「所以這算誰的錯?」龐統說:「我們兩個都有錯。」劉備大笑,雙方算言歸於好。
所以說,看這幾段文字,真心覺得龐統白目,哪有陳壽說的樂於與人為善?所以陳壽一開始寫那麼一段是想表達什麼啦?
百曉貓點評:
陳壽可能是想表達「人就算推崇一個道理並努力執行,也不見得能做多好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