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義英雄劉備
很多人看《三國演義》覺得劉備很虛偽,但如果看了《三國志》原文,比較過其他人的行為,會覺得,劉備被當作仁義英雄也是必然。
當時檯面上的人物大概分三種,一種是沒品德沒能力的,貴族或流寇都有,上至袁術、公孫瓚,下到管亥、乍融都算這種。除了殺人越貨危害百姓以外,一無可取。
第二種就是有能力但沒什麼道德,奉行「弱肉強食、逆我者亡」的法則,胡搞瞎搞,董卓、呂布、袁紹、曹操、孫策、孫權都算這種人。他們會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意氣之爭就去攻打別人,隨手就來個屠城殺降。好處都他們佔了,壞處都是百姓承受。就算分點好處給百姓,也都是為了爭霸天下的長遠利益著想。
第三種是有品德有操守但沒能力平定天下的,陶謙、孔融、劉表、劉虞、劉璋都算這種人,這種人沒什麼野心,可以偏安一隅,但不幸遇到第一、第二種瘋狗也只能跪下,眼睜睜看著百姓被各種軍閥貴族流寇凌虐而無作為。
劉備,則是很稀奇的第四種人,有品德又有能力,讓當時的人覺得:「我只要追隨這個人,就有希望可以擺脫這個亂世。」
劉備早年就是一直追著黃巾賊打,也沒明確想過要自己的地盤,還常四處幫人守城,做的是類似墨家門徒的事,對官位不大熱衷,反倒是欣賞他、需要他幫助的人,常資助他金錢馬匹或者上書朝廷幫他要官位。
公孫瓚當初跟袁紹關係惡劣,就上書找了好同學劉備幫忙守平原,孔融當時被流寇圍攻,情勢危急,也是想到要找劉備這個俠客幫忙,搞得劉備接見使者太史慈時,都很訝異「孔融也聽過我啊?」
後來曹操因為父親死在徐州,大怒興兵,一路上殺了不少無辜百姓,搞得屍山血海,陶謙自認沒能力,於是苦求劉備在他死後幫忙看護徐州百姓,所以他終於當了徐州太守。
呂布那時兵敗,他本是好心收留,結果呂布恩將仇報,趁他跟袁術打得不可開交時,偷襲他,搞到他只好跑去投奔曹操,跟他合作又借了兵馬糧草,好不容易把徐州弄回來跟袁術繼續對抗,為的就是要守住對陶謙的承諾。
這時候,因為他實在太有名、太講仁義了,不僅曹操猜忌他,他還給獻帝看上,衣帶詔直接算他一份,等於被迫跟曹操翻臉,只好先跑去投靠袁紹,又為袁紹去找劉表結盟。後來劉表死,他又跑去找孫權聯手打敗曹操,又西進取得益州,終成霸業。
其實看他的人生,是不斷面臨選擇,也為這些選擇付出代價,最後他有部分被改變,有部分依舊堅持。最堅持的是仁義,不殺降、不侵擾百姓,就算他襲取了益州,還是讓劉璋跟他的宗族好好活著。
被改變的是,在不違背仁義的前提下,可以為了追求對所有人最好的結果,取巧用些手段。轉捩點應該就是他拿下益州的事。
之前他管徐州,是陶謙孔融力勸,他卻一副「怎不把徐州送袁術算了?我其實不是很想攬這事兒。」的態度,結果是造成徐州被呂布拿下,戰火連天。後來他到荊州,諸葛亮勸他趁劉表死的時候把荊州拿下,他又沒有接受,結果他在當陽被曹操追上,追隨他的百姓也都被曹操奪走。他新得的謀士徐庶就因為老母被曹操奪走,而被迫降曹。
後來因為益州張松希望劉備取劉璋而代之,建議劉璋找劉備守禦張魯,那時龐統鼓吹劉備趁機把劉璋殺了奪佔益州,他沒聽進去,還是老實去守張魯。再後來,因為曹操要打孫權,劉備又要去幫孫權守曹操,這時張松急了,寫信去問劉備:「不是說好要奪益州,你怎麼又要走了咧?」沒想到這信落入劉璋手中,於是劉璋跟劉備翻臉,劉備大抵也不大爽「我幫你守張魯,你是處處猜忌,現在我要走了,你又要用這事兒來追殺我?你沒能力讓手下效忠,難道也算是我的錯嗎?」於是決定採用龐統的計策,把益州打下來。
覺得他大抵也挺感慨:「我呢,不過就指望個天下太平,不要有戰亂,所以有什麼狀況我都是盡量出力,還都以守城為主要目地,而不主動去侵凌別人,最後就是我一直被搞一直被整,一直被猜忌跟懷疑,還一直窮困,老跟這些事情抗衡的我,也真是累了。算了,我就認了,這時代就這樣子,不如老實走上成王的道路吧!」
三國志作者陳壽在寫他傳記時,最後也忍不住幫他說話「劉備這個人自知一定會被上位者猜忌殺害,所以不屈不撓,不願屈居人下,不全然是為了利益,更是為了躲避災禍啊!」
附註1.
我推估劉備的轉捩點當是決意違反仁義原則攻佔益州,所以對這件事的細節特別感興趣。
但我看《三國志》裡的相關紀錄,難免懷疑陳壽不知是否受限於當時的閱讀與記錄能力限制,或者有意模糊焦點,用羅生門的手法寫史。怎麼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傳記裡呈現的狀況都不大一樣呢?
如果照《蜀書.劉二牧傳》的紀錄,211年劉備被找去守張魯,出發前跟劉璋見過面,劉璋還給了大筆物資,212年劉備到葭萌關後,竟然就回師攻下益州。只看這記錄,感覺上是劉璋對劉備甚好,而劉備莫名翻臉。
但如果照《蜀書.先主傳》的說法,這件事的起因有二:一是赤壁戰後曹操先搞定西涼馬超,又在212年領兵南侵,劉備本在幫劉璋守禦張魯,收到孫權的求救信,準備返回荊州,與正和樂進僵持的關羽、諸葛亮會合,協防曹操。本指望劉璋給些資源,沒想到劉璋只願給一半,這件事讓劉備非常不爽。
二是張松為了劉備要離開的事寫信勸說,沒想到這信給劉璋劫住了,於是劉璋認為劉備是跟張松串通好要謀奪益州。說來這件事可以說是張松個人的希望,劉備也可以推說自己沒同意,中間還有轉圜餘地,劉璋這時的作法也就是讓劉備退走,不得參與益州的事務。
若照《蜀書.先主傳》的說法,劉備這時就翻臉攻益州了,但《蜀書.龐統傳》有補充了細節,龐統這時進言:「目前上策是趁劉璋沒防備選精兵抄小路攻進成都,大事就定了;中策是把益州大將楊懷高沛騙來殺了然後迅速進軍,這也算可行;下策是退回白帝城,到時看情況再處理,不然你這樣孤軍在益州,又沒有補給,非死不可。」
妙的是,這則進言也沒有放入前因後果,只提了龐統在劉備協防張魯時有進言上中下三策。這要沒做好橫向比對,豈不是看得莫名其妙?
但因為劉備跟劉璋反目的原因,只有在《蜀書.先主傳》有講,其他相關人等的傳記包括《蜀書.法正傳》都沒提,我一時有點懷疑「這難道是陳壽故意留下個線索提醒讀者:其實跟劉璋翻臉的原因不過是劉備的一面之辭罷了,劉璋並沒有對不起劉備。」
但我又很好奇,真是如此嗎?於是又找了《魏書.武帝紀》、《魏書.樂進傳》確認,因為曹操南侵如果形勢那麼嚴峻,逼得劉備得趕回去救援,一定有紀錄,果然看到212年曹操南征的記載,該次戰役,樂進打走了關羽,降服了南郡的夷人,曹操則打破孫權在長江以西的營寨,抓了孫權的都督公孫陽才退走,回許昌忙受封魏王的事了。
所以說,曹操南侵是真有其事,形勢也真是很嚴峻。此外去查張松這個人,自212年後就沒消息了,連傳都沒,肯定是給劉璋殺了。除此之外,劉璋這個人記錄不好,當初他父親劉焉跟張魯母親關係不錯,雙方合作愉快,等劉璋繼位,只是因為覺得張魯有點驕縱,竟然就把張魯的媽媽跟弟弟都殺了,這是劉璋跟張魯結仇的原因。又聽信讒言逼反趙韙,搞砸跟守張魯的大將龐羲的關係。
亦即劉備等於是在進退不得的狀態下被迫賭了一把,讓關羽撐著與曹軍周旋,一邊全力打下益州。
附註2.
曹操曾對劉備說:「今天下英雄,只有我曹操跟你劉備啦,至於袁紹那種人,根本沒資格。」大抵因為曹操敏銳發現,當所有人走的是霸道的時候,只有劉備是走王道,也真有能力堅持王道,這太奇葩了,日後若有了機會,劉備肯定會崛起的。
附註3.
我感到劉備表示:「沒有錯,我隱藏一千八百年的真相,竟被發現了,我確實就是那時的隱墨鉅子,關羽、張飛也都是墨家門人,諸葛亮根本是我的傳人,我最後是為了天下和平才終於下定決心建立墨之一國!俏如來已經是我第三四十代的徒子徒孫了!」
當時檯面上的人物大概分三種,一種是沒品德沒能力的,貴族或流寇都有,上至袁術、公孫瓚,下到管亥、乍融都算這種。除了殺人越貨危害百姓以外,一無可取。
第二種就是有能力但沒什麼道德,奉行「弱肉強食、逆我者亡」的法則,胡搞瞎搞,董卓、呂布、袁紹、曹操、孫策、孫權都算這種人。他們會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意氣之爭就去攻打別人,隨手就來個屠城殺降。好處都他們佔了,壞處都是百姓承受。就算分點好處給百姓,也都是為了爭霸天下的長遠利益著想。
第三種是有品德有操守但沒能力平定天下的,陶謙、孔融、劉表、劉虞、劉璋都算這種人,這種人沒什麼野心,可以偏安一隅,但不幸遇到第一、第二種瘋狗也只能跪下,眼睜睜看著百姓被各種軍閥貴族流寇凌虐而無作為。
劉備,則是很稀奇的第四種人,有品德又有能力,讓當時的人覺得:「我只要追隨這個人,就有希望可以擺脫這個亂世。」
劉備早年就是一直追著黃巾賊打,也沒明確想過要自己的地盤,還常四處幫人守城,做的是類似墨家門徒的事,對官位不大熱衷,反倒是欣賞他、需要他幫助的人,常資助他金錢馬匹或者上書朝廷幫他要官位。
公孫瓚當初跟袁紹關係惡劣,就上書找了好同學劉備幫忙守平原,孔融當時被流寇圍攻,情勢危急,也是想到要找劉備這個俠客幫忙,搞得劉備接見使者太史慈時,都很訝異「孔融也聽過我啊?」
後來曹操因為父親死在徐州,大怒興兵,一路上殺了不少無辜百姓,搞得屍山血海,陶謙自認沒能力,於是苦求劉備在他死後幫忙看護徐州百姓,所以他終於當了徐州太守。
呂布那時兵敗,他本是好心收留,結果呂布恩將仇報,趁他跟袁術打得不可開交時,偷襲他,搞到他只好跑去投奔曹操,跟他合作又借了兵馬糧草,好不容易把徐州弄回來跟袁術繼續對抗,為的就是要守住對陶謙的承諾。
這時候,因為他實在太有名、太講仁義了,不僅曹操猜忌他,他還給獻帝看上,衣帶詔直接算他一份,等於被迫跟曹操翻臉,只好先跑去投靠袁紹,又為袁紹去找劉表結盟。後來劉表死,他又跑去找孫權聯手打敗曹操,又西進取得益州,終成霸業。
其實看他的人生,是不斷面臨選擇,也為這些選擇付出代價,最後他有部分被改變,有部分依舊堅持。最堅持的是仁義,不殺降、不侵擾百姓,就算他襲取了益州,還是讓劉璋跟他的宗族好好活著。
被改變的是,在不違背仁義的前提下,可以為了追求對所有人最好的結果,取巧用些手段。轉捩點應該就是他拿下益州的事。
之前他管徐州,是陶謙孔融力勸,他卻一副「怎不把徐州送袁術算了?我其實不是很想攬這事兒。」的態度,結果是造成徐州被呂布拿下,戰火連天。後來他到荊州,諸葛亮勸他趁劉表死的時候把荊州拿下,他又沒有接受,結果他在當陽被曹操追上,追隨他的百姓也都被曹操奪走。他新得的謀士徐庶就因為老母被曹操奪走,而被迫降曹。
後來因為益州張松希望劉備取劉璋而代之,建議劉璋找劉備守禦張魯,那時龐統鼓吹劉備趁機把劉璋殺了奪佔益州,他沒聽進去,還是老實去守張魯。再後來,因為曹操要打孫權,劉備又要去幫孫權守曹操,這時張松急了,寫信去問劉備:「不是說好要奪益州,你怎麼又要走了咧?」沒想到這信落入劉璋手中,於是劉璋跟劉備翻臉,劉備大抵也不大爽「我幫你守張魯,你是處處猜忌,現在我要走了,你又要用這事兒來追殺我?你沒能力讓手下效忠,難道也算是我的錯嗎?」於是決定採用龐統的計策,把益州打下來。
覺得他大抵也挺感慨:「我呢,不過就指望個天下太平,不要有戰亂,所以有什麼狀況我都是盡量出力,還都以守城為主要目地,而不主動去侵凌別人,最後就是我一直被搞一直被整,一直被猜忌跟懷疑,還一直窮困,老跟這些事情抗衡的我,也真是累了。算了,我就認了,這時代就這樣子,不如老實走上成王的道路吧!」
三國志作者陳壽在寫他傳記時,最後也忍不住幫他說話「劉備這個人自知一定會被上位者猜忌殺害,所以不屈不撓,不願屈居人下,不全然是為了利益,更是為了躲避災禍啊!」
附註1.
我推估劉備的轉捩點當是決意違反仁義原則攻佔益州,所以對這件事的細節特別感興趣。
但我看《三國志》裡的相關紀錄,難免懷疑陳壽不知是否受限於當時的閱讀與記錄能力限制,或者有意模糊焦點,用羅生門的手法寫史。怎麼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傳記裡呈現的狀況都不大一樣呢?
如果照《蜀書.劉二牧傳》的紀錄,211年劉備被找去守張魯,出發前跟劉璋見過面,劉璋還給了大筆物資,212年劉備到葭萌關後,竟然就回師攻下益州。只看這記錄,感覺上是劉璋對劉備甚好,而劉備莫名翻臉。
但如果照《蜀書.先主傳》的說法,這件事的起因有二:一是赤壁戰後曹操先搞定西涼馬超,又在212年領兵南侵,劉備本在幫劉璋守禦張魯,收到孫權的求救信,準備返回荊州,與正和樂進僵持的關羽、諸葛亮會合,協防曹操。本指望劉璋給些資源,沒想到劉璋只願給一半,這件事讓劉備非常不爽。
二是張松為了劉備要離開的事寫信勸說,沒想到這信給劉璋劫住了,於是劉璋認為劉備是跟張松串通好要謀奪益州。說來這件事可以說是張松個人的希望,劉備也可以推說自己沒同意,中間還有轉圜餘地,劉璋這時的作法也就是讓劉備退走,不得參與益州的事務。
若照《蜀書.先主傳》的說法,劉備這時就翻臉攻益州了,但《蜀書.龐統傳》有補充了細節,龐統這時進言:「目前上策是趁劉璋沒防備選精兵抄小路攻進成都,大事就定了;中策是把益州大將楊懷高沛騙來殺了然後迅速進軍,這也算可行;下策是退回白帝城,到時看情況再處理,不然你這樣孤軍在益州,又沒有補給,非死不可。」
妙的是,這則進言也沒有放入前因後果,只提了龐統在劉備協防張魯時有進言上中下三策。這要沒做好橫向比對,豈不是看得莫名其妙?
但因為劉備跟劉璋反目的原因,只有在《蜀書.先主傳》有講,其他相關人等的傳記包括《蜀書.法正傳》都沒提,我一時有點懷疑「這難道是陳壽故意留下個線索提醒讀者:其實跟劉璋翻臉的原因不過是劉備的一面之辭罷了,劉璋並沒有對不起劉備。」
但我又很好奇,真是如此嗎?於是又找了《魏書.武帝紀》、《魏書.樂進傳》確認,因為曹操南侵如果形勢那麼嚴峻,逼得劉備得趕回去救援,一定有紀錄,果然看到212年曹操南征的記載,該次戰役,樂進打走了關羽,降服了南郡的夷人,曹操則打破孫權在長江以西的營寨,抓了孫權的都督公孫陽才退走,回許昌忙受封魏王的事了。
所以說,曹操南侵是真有其事,形勢也真是很嚴峻。此外去查張松這個人,自212年後就沒消息了,連傳都沒,肯定是給劉璋殺了。除此之外,劉璋這個人記錄不好,當初他父親劉焉跟張魯母親關係不錯,雙方合作愉快,等劉璋繼位,只是因為覺得張魯有點驕縱,竟然就把張魯的媽媽跟弟弟都殺了,這是劉璋跟張魯結仇的原因。又聽信讒言逼反趙韙,搞砸跟守張魯的大將龐羲的關係。
亦即劉備等於是在進退不得的狀態下被迫賭了一把,讓關羽撐著與曹軍周旋,一邊全力打下益州。
附註2.
曹操曾對劉備說:「今天下英雄,只有我曹操跟你劉備啦,至於袁紹那種人,根本沒資格。」大抵因為曹操敏銳發現,當所有人走的是霸道的時候,只有劉備是走王道,也真有能力堅持王道,這太奇葩了,日後若有了機會,劉備肯定會崛起的。
附註3.
我感到劉備表示:「沒有錯,我隱藏一千八百年的真相,竟被發現了,我確實就是那時的隱墨鉅子,關羽、張飛也都是墨家門人,諸葛亮根本是我的傳人,我最後是為了天下和平才終於下定決心建立墨之一國!俏如來已經是我第三四十代的徒子徒孫了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