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性善性惡論看邏輯無助科學

台灣人的邏輯能力是我大學研究的項目之一,其根源是來自〈李約瑟難題〉: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,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?」有個假設認為,原因出在中華文明不重邏輯,而這一點可以從各種古文中找到佐證,我做過第一手文獻分析,所以原本也深信不疑。

不過人到四十我對這個說法越來越懷疑。重邏輯真是科學與工業革命誕生的原因嗎?尤其前幾天寫到荀子性惡之辯更引起我的疑慮。

荀子說「若人性為善,則世間無惡,但世間有惡,所以人性非善必惡」這是個典型的「若P則Q,非Q則非P」的推論,所以荀子否決性善說。但同樣的邏輯也能用來反對性惡說:「若人性為惡,則世間無善,但世間有善,所以人性非惡必善!」

問題出在,當採用「若P則Q,非Q則非P」的概念,一定得同時使用全稱命題,但這個世界的實況,卻不是隨便任一概念都符合全稱命題,這樣的邏輯推論就變得不符現實而毫無意義啦,荀子硬用「若P則Q,非Q則非P」的概念論性惡,反而無視人間善惡混的實況,反顯狹隘。這也就是為何孟子「性善因子」的說法,包容性比荀子性惡說高且更貼近真實狀況。

我的懷疑,今天看到了一段文字,獲得了佐證,喵的,原來培根早就發現此事,還早早說了個名論「邏輯無助科學」:
在生物學和醫學中,推理常導致無窮謬誤。主宰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因此與科學格格不入。邏輯方法僅有助於證實並確立那些建立在庸俗觀念基礎上的謬誤,而於探求真理無補,因而弊多利少。 
好比所有的兒童,甚至可以說所有的幼年脊椎動物,都能發現萬有引力。然而即使是古代希臘羅馬時期使用的全部推理和邏輯,也未曾使當時的智者正確地推斷出有關萬有引力的基本事實。就算是到了現代,科學的全部知識也無法圓滿地解釋這種現象。所以說,邏輯無助科學。
有了這層認識,在回頭想想十幾年前看〈李約瑟難題〉的假說......,還真是方向錯誤啊。唉,中國沒科學跟中國人邏輯能力應該也是沒啥關聯的。以我現在所知,這應該跟明末以降的社會文化價值與制度相關。

參考資料:
推理的限度與危險、運用注意事項與在研究的作用
http://juang.bst.ntu.edu.tw/art%20science/ASI07.htm

您可能還想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