仇國論
語譯:
曾經有個小國叫余,與大國肇建為世仇,余國就有個叫高賢卿的人,問了伏愚子:「古代能以弱勝強者,他們是用什麼方法?」伏愚子就說啦:「我曾聽過,處於大國地位而無禍患者,常常多有輕慢;處於小國地位而有憂慮者,常常想著向善,懈怠之時多就會出現內亂,想著向善就能使國家安定,這是普遍的道理。因此周文王善於養民,就能以少取多;勾踐能夠撫恤眾人,就能以弱勝強,這是他們的方法。」
高賢卿質疑說:「以前,項羽強而漢高祖弱,互相交戰,後來項羽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,以鴻溝為界,各歸本土生息養民,張良認為民心一旦安定,就難以再動搖,於是率兵追擊項羽,終於消滅了他。這樣看來想以弱勝強,難道一定要像文王那樣嗎?」
伏愚子回答說:「在商、周之際,王侯世代尊貴,君臣之分久已穩固,人民已習慣於專心事其君王,深深紮根的東西難以拔除,依託穩固的東西難以遷移。在那個時代,即使是漢高祖又怎能靠持劍策馬而奪取天下呢?到秦朝廢棄分封侯國設置郡守之後,百姓被秦朝的苦役搞得疲憊不堪,天下已經土崩瓦解,或者每年換個君主,或者每月換個主公,如同鳥獸般驚恐不安,不知所以,於是豪強們都力爭奪天下,如狼似虎地撕裂分割,迅速搏殺者就會所獲較多,行動遲緩者就被吞併。
如今我們余國與肇建國都是經歷改朝換代而流傳的國家,既不是秦朝末年天下鼎沸紛爭的時代,實際上卻有六國並立稱雄的形勢,因此可以行文王之事,難以有漢高祖的作為。百姓的疲勞就是產生騷動不安的前兆;在上位的驕傲而在下位殘暴,就會出現土崩瓦解的形勢。
諺語說:『射箭如果屢次不中,不如慎重瞄準之後再發射。』因此有智謀的人不為蠅頭小利而動心,不為似是而非的情況改變常態,時機成熟以後再行動,形勢適宜以後再舉兵,所以商湯、周武的軍隊不用再次戰鬥就能取勝,實在是因為重視人民的勞苦狀況而能審時度勢。如果竟然竭盡武力濫用征伐,出現了土崩瓦解的形勢,又不幸遭難,那麼即使有有智謀的人也將不會有挽回局勢的策略。當然也許有人是天才,可以利用戰術的勝利挽回戰略的失誤,但我們都不是那樣的人,他們的想法跟作法我當然就無法評論了」
原文:
因餘之國小,而肇建之國大,並爭於世而爲仇敵。因餘之國有高賢卿者,問於伏愚子曰:「今國事未定,上下勞心,往古之事,能以弱勝彊者,其術何如?」
伏愚子曰:「吾聞之,處大無患者恆多慢,處小有憂者恆思善;多慢則生亂,思善則生治,理之常也。故周文養民,以少取多,勾踐卹衆,以弱斃彊,此其術也。」
賢卿曰:「曩者項彊漢弱,相與戰爭,無日寧息,然項羽與漢約分鴻溝爲界,各欲歸息民;張良以爲民志旣定,則難動也,尋帥追羽,終斃項氏,豈必由文王之事乎?肇建之國方有疾疢,我因其隙,陷其邊陲,覬增其疾而斃之也。」
伏愚子曰:「當殷、周之際,王侯世尊,君臣久固,民習所專;深根者難拔,據固者難遷。當此之時,雖漢祖安能杖劍鞭馬而取天下乎?當秦罷侯置守之後,民疲秦役,天下土崩,或歲改主,或月易公,鳥驚獸駭,莫知所從,於是豪彊並爭,虎裂狼分,疾博者獲多,遲後者見吞。今我與肇建皆傳國易世矣,旣非秦末鼎沸之時,實有六國並據之勢,故可爲文王,難爲漢祖。夫民疲勞則騷擾之兆生,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。諺曰:『射幸數跌,不如審發。』是故智者不爲小利移目,不爲意似改步,時可而後動,數合而後舉,故湯、武之師不再戰而克,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。如遂極武黷征,土崩勢生,不幸遇難,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。若乃奇變縱橫,出入無間,衝波截轍,超谷越山,不由舟楫而濟盟津者,我愚子也,實所不及。」
出處:維基文庫〈仇國論〉
曾經有個小國叫余,與大國肇建為世仇,余國就有個叫高賢卿的人,問了伏愚子:「古代能以弱勝強者,他們是用什麼方法?」伏愚子就說啦:「我曾聽過,處於大國地位而無禍患者,常常多有輕慢;處於小國地位而有憂慮者,常常想著向善,懈怠之時多就會出現內亂,想著向善就能使國家安定,這是普遍的道理。因此周文王善於養民,就能以少取多;勾踐能夠撫恤眾人,就能以弱勝強,這是他們的方法。」
高賢卿質疑說:「以前,項羽強而漢高祖弱,互相交戰,後來項羽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,以鴻溝為界,各歸本土生息養民,張良認為民心一旦安定,就難以再動搖,於是率兵追擊項羽,終於消滅了他。這樣看來想以弱勝強,難道一定要像文王那樣嗎?」
伏愚子回答說:「在商、周之際,王侯世代尊貴,君臣之分久已穩固,人民已習慣於專心事其君王,深深紮根的東西難以拔除,依託穩固的東西難以遷移。在那個時代,即使是漢高祖又怎能靠持劍策馬而奪取天下呢?到秦朝廢棄分封侯國設置郡守之後,百姓被秦朝的苦役搞得疲憊不堪,天下已經土崩瓦解,或者每年換個君主,或者每月換個主公,如同鳥獸般驚恐不安,不知所以,於是豪強們都力爭奪天下,如狼似虎地撕裂分割,迅速搏殺者就會所獲較多,行動遲緩者就被吞併。
如今我們余國與肇建國都是經歷改朝換代而流傳的國家,既不是秦朝末年天下鼎沸紛爭的時代,實際上卻有六國並立稱雄的形勢,因此可以行文王之事,難以有漢高祖的作為。百姓的疲勞就是產生騷動不安的前兆;在上位的驕傲而在下位殘暴,就會出現土崩瓦解的形勢。
諺語說:『射箭如果屢次不中,不如慎重瞄準之後再發射。』因此有智謀的人不為蠅頭小利而動心,不為似是而非的情況改變常態,時機成熟以後再行動,形勢適宜以後再舉兵,所以商湯、周武的軍隊不用再次戰鬥就能取勝,實在是因為重視人民的勞苦狀況而能審時度勢。如果竟然竭盡武力濫用征伐,出現了土崩瓦解的形勢,又不幸遭難,那麼即使有有智謀的人也將不會有挽回局勢的策略。當然也許有人是天才,可以利用戰術的勝利挽回戰略的失誤,但我們都不是那樣的人,他們的想法跟作法我當然就無法評論了」
原文:
因餘之國小,而肇建之國大,並爭於世而爲仇敵。因餘之國有高賢卿者,問於伏愚子曰:「今國事未定,上下勞心,往古之事,能以弱勝彊者,其術何如?」
伏愚子曰:「吾聞之,處大無患者恆多慢,處小有憂者恆思善;多慢則生亂,思善則生治,理之常也。故周文養民,以少取多,勾踐卹衆,以弱斃彊,此其術也。」
賢卿曰:「曩者項彊漢弱,相與戰爭,無日寧息,然項羽與漢約分鴻溝爲界,各欲歸息民;張良以爲民志旣定,則難動也,尋帥追羽,終斃項氏,豈必由文王之事乎?肇建之國方有疾疢,我因其隙,陷其邊陲,覬增其疾而斃之也。」
伏愚子曰:「當殷、周之際,王侯世尊,君臣久固,民習所專;深根者難拔,據固者難遷。當此之時,雖漢祖安能杖劍鞭馬而取天下乎?當秦罷侯置守之後,民疲秦役,天下土崩,或歲改主,或月易公,鳥驚獸駭,莫知所從,於是豪彊並爭,虎裂狼分,疾博者獲多,遲後者見吞。今我與肇建皆傳國易世矣,旣非秦末鼎沸之時,實有六國並據之勢,故可爲文王,難爲漢祖。夫民疲勞則騷擾之兆生,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。諺曰:『射幸數跌,不如審發。』是故智者不爲小利移目,不爲意似改步,時可而後動,數合而後舉,故湯、武之師不再戰而克,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。如遂極武黷征,土崩勢生,不幸遇難,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。若乃奇變縱橫,出入無間,衝波截轍,超谷越山,不由舟楫而濟盟津者,我愚子也,實所不及。」
出處:維基文庫〈仇國論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