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個我認為莫名其妙的心理學效應:畢馬龍效應與自証預言

一個人若表現出自信的樣子,會讓旁人覺得比較可信,這就是所謂「自信錯覺」,我總懷疑現代文明讚賞自信,原因在此:其實是提倡跟訴求的人容易感到不安,只好要求別人展現自信以解除自己的不安感。

而且根據心理學實驗,人都有樂觀錯覺,偏偏越無知的人越會高估自己,越有本事的人反而越高估別人。所以用自信去看人,最後就是所託非人。

與「自信錯覺」相對的論點是自証預言:「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使我們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。」

但我對此始終嗤之以鼻,我說「我下午會吃牛肉麵」,於是下午去吃牛肉麵,這還需要當作一個特殊現象來探討嗎?而如果我說「我想當蔣總統」,於是沒多久我成了蔣總統,這現象就了不起了!但這就是問題啦:如果自證預言那麼有用,台灣早就一堆蔣總統了。

另一個相對的論點是畢馬龍效應「給予別人期待,會影響他們的表現」。用跟檢驗「自証預言」同樣的方式,就可以知道這個效應不可信:望子成龍的父母那麼多,台灣也沒看到成功的人變多了,魯蛇跟酸民倒是隨處可見。

其實看「畢馬龍效應」的研究歷程:老師因為被研究人員誤導以為某些平凡學生其實智力過人,所以會更用心關懷、教授,最後果然讓原本平凡的學生成績變好。但如果只是這樣,本不需多製造出「畢馬龍效應」這個詞彙,用更早被發現到的霍桑效應就可以解釋了:一個被關懷的人、一個快樂的人,才會更強大表現得更好。

出處:
自信錯覺
http://murphymind.blogspot.tw/2012/05/illusion-of-confidence.html
自証預言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8%87%AA%E8%AF%81%E9%A2%84%E8%A8%80
畢馬龍效應
http://www.managertoday.com.tw/glossary/view/126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9A%AE%E6%A0%BC%E9%A9%AC%E5%88%A9%E7%BF%81%E6%95%88%E5%BA%94
霍桑效應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9C%8D%E6%A1%91%E6%95%88%E5%BA%94
附註:
不知是不是本能,我就一直不大喜歡表現出自信的樣子,我比較喜歡表現出「我差不多能作到這些事,我也儘量白話說明了,你用自己的智慧與見識斟酌這代表什麼意思吧」。

您可能還想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