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訕言賣直

看當年明月寫的《明朝那些事兒》一書,提到明朝的言官,就跟現在的媒體一樣,沒事就在寫文章罵人,真有錯事大書特書一番,那是常態,但就算找不到百官的差錯,下至大臣長得醜有損國威,上到皇帝不跟皇后嘿咻生不出小孩,這種事也都要上書謾罵一番!因為只要罵到出了名,要不就是有了破格拔擢的機會,就算偷雞不著,挨皇帝幾頓板子,都還可以出出風頭,博個忠義之名,不僅可以流芳百世,搞不好還因為這樣讓皇帝留下點印象,哪天政治風氣一換,某個肥差缺人就讓這言官補上囉!所以上書陳請,實在是門穩賺不賠的生意!

這毛病到了清代還有,看野鶴老人寫書,還因為發現這種行為會導致占卜「上書陳請吉凶」時產生失誤,所以特別把這件事寫進去,說明為何這類問題一定得要當事人親占才驗。

明神宗就曾忍不住罵這些人「訕言賣直」:把自己營造出一個憂國憂民、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形象,實際上是把道德當商品來賣,藉此謀取利益。其實就算到了2013年的現在,這依舊是常見的劣行,卻不常被譴責,乃至於我找成語、典故都很難找到類似概念,沽名釣譽算是很接近的詞了,但卻嫌指涉範圍太廣,也許這真是我們的文明在塑造國民價值觀時,沒注意到的一個漏洞吧。

您可能還想看